当前位置:首页 / 文章

报复性存钱VS报复性旅游?储蓄率新高下休闲支出分层明显

发布时间:2025/08/15   阅读次数:26
报复性存钱VS报复性旅游?储蓄率新高下休闲支出分层明显最近几年,“报复性消费”成了热门词汇——疫情解封后,有人疯狂旅游,有人拼命购物,似乎要把过去几年憋着的劲儿

报复性存钱VS报复性旅游?储蓄率新高下休闲支出分层明显

最近几年,“报复性消费”成了热门词汇——疫情解封后,有人疯狂旅游,有人拼命购物,似乎要把过去几年憋着的劲儿全释放出来。但有趣的是,另一股潮流也在悄然兴起:“报复性存钱”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居民储蓄率再创新高,许多人选择把钱紧紧攥在手里,而非大把消费。与此同时,旅游市场依然火爆,热门景点人山人海,机票酒店价格水涨船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其实,这背后反映的是消费观念的分化——不同收入群体在面对经济不确定性时,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1. 为什么越来越多人选择“报复性存钱”?

(1)经济预期不稳,安全感下降

过去几年,全球经济波动加剧,国内就业市场也面临挑战。许多行业裁员、降薪的消息频出,让不少人对未来收入增长持谨慎态度。在这种情况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成了很多人的共识。

(2)房贷、教育、医疗压力大

对于中产及普通工薪阶层来说,房贷、子女教育、医疗支出仍是“三座大山”。尤其是房贷,不少家庭月供占收入比例较高,一旦收入波动,就会面临较大压力。因此,增加储蓄成为抵御风险的重要手段。

(3)投资渠道收窄,存款更稳妥

股市震荡、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甚至部分银行理财出现亏损,让不少投资者转向更稳妥的存款。2023年,居民存款新增超16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说明大家更倾向于“保本”而非“冒险”。

2. 为什么“报复性旅游”依然火爆?

尽管储蓄率上升,但旅游市场并未降温,甚至比疫情前更热。这又是为什么?

(1)高收入群体消费意愿强

旅游市场的火爆,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收入人群推动的。这部分人收入稳定,抗风险能力强,更愿意把钱花在体验型消费上。数据显示,2023年高端酒店、私人定制游、商务舱机票等高端旅游产品销量增长明显。

(2)“情绪价值”成为新刚需

疫情后,许多人意识到“活在当下”的重要性,愿意为情绪价值买单。旅游、演唱会、户外运动等能带来即时快乐的消费,即使价格不菲,依然有人愿意掏钱。

(3)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短视频、朋友圈的“打卡文化”让旅游变成了一种社交刚需。很多人即便预算有限,也会选择短途游、穷游,只为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生活,获得认同感。

3. 储蓄和旅游,为何出现“分层消费”?

从数据来看,当前的消费趋势呈现出明显的**“K型分化”**:

  • 高收入群体:更倾向于消费升级,愿意为高品质旅游、奢侈品买单。
  • 中低收入群体:更注重储蓄和基础消费,减少非必要支出。

这种分化背后,其实是经济预期和消费信心的差异。高收入者对未来收入增长有信心,敢于消费;而普通工薪阶层则更倾向于未雨绸缪,减少非刚性支出。

4. 普通人该如何平衡储蓄与消费?

无论是“报复性存钱”还是“报复性旅游”,本质上都是个人对经济环境的反应。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在储蓄和消费之间找到平衡?

(1)建立应急储备金

专家建议,家庭至少储备3-6个月的生活费,以应对突发情况。这笔钱可以放在活期存款或货币基金中,确保流动性。

(2)理性消费,避免跟风

旅游、购物可以带来快乐,但也要量力而行。不必因为社交媒体上的“打卡热”就盲目跟风消费,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适当投资,让钱生钱

除了存款,也可以考虑低风险理财(如国债、指数基金定投),让储蓄保值增值。

结语

“报复性存钱”和“报复性旅游”看似矛盾,实则反映了不同人群在经济环境下的不同选择。无论是选择稳健储蓄,还是享受当下生活,关键是要根据自身情况理性决策,避免盲目跟风。毕竟,财富管理的终极目标,是让生活更从容、更自由。

你怎么看?你是更倾向于存钱,还是更愿意花钱旅游?欢迎留言讨论!

热门文章

01.大理旅游伴游:探寻古城魅力与壮美风光

02.我的私人伴友经历:珍贵瞬间大公开

03.深夜魅惑上海伴友,一场难忘的经历

04.十年导游经验,上海私人定制陪伴,最完美的搭配

05.单身狗也能玩转旅游,私人伴友带你领略不一样的世界!

APP下载

扫描二维码下载APP

手机端

扫描二维码访问手机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