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冰雪大世界数据复盘:抖音传播量50亿,但二次消费不足
这个冬天,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又一次火了。
根据官方发布的数据,仅抖音一个平台,相关视频播放量就突破50亿次,相当于每个中国人都至少看了三四次冰雕雪景。从“冰雪女王”打卡点到万人蹦迪现场,哈尔滨在社交媒体上狠狠刷了一波存在感。
但热闹背后,一组数据却值得深思:虽然游客量创下新高,园区内二次消费(如餐饮、纪念品、互动项目等)的比例却并不理想。很多游客来了、拍了、发了,却并未在园区里进行更多消费。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首先,冰雪大世界的门票价格不菲,而许多游客——尤其是年轻人——已经为门票和往返旅行投入了不少预算。进入园区后,消费者更容易对附加消费产生敏感。一根烤肠卖15元、一杯热饮动辄30元,很容易让人望而却步。
其次,游客行为模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很多人来冰雪大世界,核心诉求已不再是“玩冰雪项目”,而是“出片”和“打卡”。他们更愿意排队两小时等一个网红机位,却未必愿意再花几十元体验一次冰滑梯。旅游的意义,正在从“体验”转向“传播”。
再者,园区内的消费体验本身也有提升空间。大冷天里,餐饮休息区的容纳能力、价格设置的合理性、特色商品的吸引力,都直接影响游客是否愿意打开钱包。
这并不是哈尔滨一个景区的问题,而是很多网红文旅项目共同的困境:声量高、流量大,但变现能力有限。
传播能带来第一次访问,但只有好的体验才能带来第二次消费和口碑沉淀。如果只满足于做“打卡背景板”,游客往往只会留下一次性的足迹和几张精修照片,难以形成持续吸引力。
值得高兴的是,哈尔滨方面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这个冰雪季,他们优化了接待服务、推出更多互动型活动、加强周边产品开发,试图把“流量”真正转化为“留量”。
对于文旅项目来说,互联网传播只是起点,而非终点。如何让游客从“点赞”转向“多次消费”,从“围观”变为“深度参与”,才是长期成功的关键。
冰雪会融化,但体验和记忆不会。文旅产业不能只做一季的生意,只有把每一次流量高峰都视为提升服务、丰富内容的机会,才能真正赢得游客的心——和他们的下一次光临。
改写说明:用通俗易懂的话语解析数据和现象,突出问题与对策。文章以口语化、生活化的表达方式介绍和分析了冰雪大世界的高传播与低二次消费现象,并对问题和优化方向做了简要总结。
如果您有其他风格或用途的期望,我可以进一步为您调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