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那亚运营神话:年收入30亿的文旅社区如何养成?
在河北秦皇岛北戴河新区,有一个曾经烂尾、无人问津的地产项目,如今却成为年收入超过30亿、吸引无数人打卡的“文旅神话”——阿那亚。
从滞销盘到网红社区,从卖房子到卖生活方式,阿那亚的转型故事,堪称中国文旅地产的经典案例。它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不止于卖房,而是贩卖“精神家园”
阿那亚的起点并不美好。2013年,创始人马寅接手这个濒临烂尾的项目时,面对的是库存积压、业主维权、资金紧张的困局。
但他没有选择继续传统地产商的营销老路——砸广告、降价、拓渠道,而是做了一次彻底的思路转换:从“卖房子”转向“经营生活”。
阿那亚在最初阶段做对了几件关键的事:
-
打造标志性精神建筑:孤独图书馆、阿那亚礼堂、沙丘美术馆……这些极具设计感和传播力的建筑,成为社区的精神符号和天然广告。它们不是冰冷的设施,而是能引发情感共鸣的目的地。
-
构建内容运营体系:音乐节、戏剧节、艺术展、文学对谈……阿那亚几乎每周都有活动。它不只是建房子,而是在持续制造内容、创造体验,让人们愿意一来再来。
-
倡导“人生可以更美”:阿那亚销售的是一种生活主张——回归自我、家庭亲密、邻里友好。它精准击中了城市中产对理想生活的想象。
用户运营的极致:让业主成为“代言人”
阿那亚可能是最懂得经营“人”的社区。
它建立了深度的用户参与机制:
-
社群驱动:早年马寅亲自在业主群与居民沟通,回应每一个需求。如今阿那亚已有上百个兴趣社群,从读书、观影到运动、美食,业主们因共同爱好形成强连接。
-
共建共创:业主不仅可以提建议,还可以参与项目策划、内容创造。很多人自愿成为阿那亚的传播节点,在社交媒体分享生活日常。
-
精细化服务:从社区班车到宠物友好,从托管服务到社区食堂,阿那亚把服务细节做到极致,让人感受到被尊重和照顾。
这些运营方式让业主从“消费者”变成了“共建者”,形成强大的归属感和口碑传播力。
多元收入结构:不止于房产销售
尽管起源于地产,但阿那亚早已超越传统开发商模式:
- 房产销售:仍是重要收入来源,但因品牌溢价,价格远高于周边项目。
- 酒店与民宿:旗下有多家精品酒店,同时业主可将房屋委托运营,获得收益分成。
- 餐饮与商业:社区内开设多家餐厅、咖啡馆、买手店,吸引消费。
- 文化活动营收:音乐节、艺术节等活动的票务与衍生收入。
- 会员体系:提供消费卡、度假权益等产品,增加用户粘性和复购。
这种多元收入模式,让阿那亚摆脱了对单纯卖房的依赖,形成了“内容—体验—消费”的闭环。
启示:文旅项目的本质是经营人与情感
阿那亚的成功难以简单复制,但它的核心逻辑值得深思:
它不是在销售一个物理空间,而是在提供一个精神栖息地;不是在建造房子,而是在经营人与人的关系;不是在做一个地产项目,而是在持续制造美好生活的内容。
在消费升级的今天,人们购买的早已不只是功能,而是情感认同与价值归属。阿那亚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一个真诚的、有温度的社区,回应了当代人对于生活意义的追寻。
正如马寅所说:“阿那亚的核,是价值观的运营。”
或许,这才是所有文旅项目最该学习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