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大数据杀熟再现:同一酒店不同手机显示差价达200元
最近有网友爆料,自己在预订酒店时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用两部不同的手机搜索同一家酒店、同一房型、同一入住日期,价格竟然相差近200元。这样的经历并非个例——越来越多人发现,在旅游平台上,不同用户看到的价格可能天差地别。
这就是所谓的“大数据杀熟”。
一、什么是“大数据杀熟”?
简单来说,就是互联网平台利用收集到的大量用户数据,通过算法分析每个人的消费习惯、购买力、使用设备、搜索频率甚至所在地区,然后对不同的人给出不同的价格。
比如经常订高价酒店的用户,可能会看到更高的价格;使用苹果手机的用户,可能比安卓用户看到的价格更高;反复搜索某一条航线的人,票价可能会悄悄上涨。
二、为什么会出现价格差异?
这次酒店差价200元的案例,背后可能有几种原因:
-
新老用户区别对待:平台常常用低价吸引新用户,而老用户因为已经形成消费习惯,反而可能要付更多。
-
消费能力判断:如果你经常预订高端酒店,平台可能判断你“对价格不敏感”,从而给你显示更高的价格。
-
设备与行为分析:使用不同品牌手机、在不同时间段搜索、甚至是否使用优惠券,都可能导致显示价格的差异。
-
动态定价机制:平台根据实时供需调整价格,但这一定价过程不透明,用户难以察觉。
三、作为消费者,我们该如何应对?
虽然我们无法完全避免“杀熟”,但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减少被“杀”的可能性:
-
比价:在不同平台(如携程、飞猪、美团等)之间对比价格,甚至用不同设备登录查看。
-
清理缓存或使用无痕模式:避免平台通过Cookie追踪你的搜索行为。
-
注册新账号:如果发现老账号价格偏高,可以尝试用新账号订购。
-
灵活选择时间:尽量避开节假日或热门时段预订,这些时候价格波动更大。
-
反馈与投诉:如果你发现明显价格歧视,可以向平台投诉或向市场监管部门反映。
四、写在最后
技术本身没有善恶,但如何使用技术却取决于人。大数据可以帮助平台优化服务,也能成为“杀熟”的工具。作为用户,我们有必要保持警惕,学会自我保护。
也希望平台方能更透明地定价,尊重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毕竟,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重新建立。
你有过被“大数据杀熟”的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本文仅供参考,内容来源于网络综合整理。请在消费时保持理性,谨慎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