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款陷阱:云南游强收1800元“扶贫金”的连环套
最近,一则关于云南旅游团强制收取1800元“扶贫金”的新闻引发热议。不少游客在报名低价团时被要求提前支付这笔费用,结果发现所谓的“扶贫”不过是商家精心设计的消费陷阱。今天,我们就来拆解这个套路,看看旅游市场里还有哪些类似的“预付款陷阱”。
1. 低价团的诱惑:先让你心动
很多游客在报名云南旅游团时,会被“超低价”“特惠套餐”吸引,比如“999元6天5晚游”“0元购”等。这些团费远低于正常成本,旅行社不可能亏本做生意,于是便通过其他方式“找补”——比如强制购物、增加自费项目,或者像这次曝光的“扶贫金”。
套路解析:
- 先用低价吸引游客报名,降低心理防线。
- 在行程开始前或途中,以“政府规定”“扶贫政策”等名义收取额外费用。
- 如果不交钱,可能面临被甩团、限制行程甚至威胁的情况。
2. “扶贫金”的幌子:道德绑架+强制消费
这次曝光的1800元“扶贫金”,旅行社声称是“支持云南贫困地区发展”,听起来冠冕堂皇,但实际上:
- 并非政府规定:正规旅游团不会强制收取此类费用,真正的扶贫项目是自愿捐赠或通过正规渠道参与。
- 变相强制购物:这笔钱很可能被用于补贴旅行社的“购物返佣”,游客最终会被带到指定商店消费,商家再按人头返利给导游和旅行社。
- 不交钱就刁难:部分游客反映,拒绝支付后,导游态度恶劣,甚至不让上车、不给安排住宿。
如何识别这类套路?
- 警惕“必须提前支付”的费用,尤其是名目模糊的“保证金”“扶贫款”。
- 查看合同条款,正规旅行社不会在行程中临时加收高额费用。
- 搜索相关投诉,如果网上已有类似案例,务必谨慎。
3. 预付款陷阱的常见变种
除了“扶贫金”,旅游市场还有其他类似的预付款套路,比如:
(1)保证金陷阱
- 声称“防止游客脱团”,要求交几千元保证金,承诺行程结束后退还,但最后以各种理由克扣。
(2)自费项目捆绑
- 低价团不包含核心景点门票,上车后导游才告知必须加钱,否则只能在外围干等。
(3)虚假“政府补贴”
- 以“文旅局补贴”“疫情复苏优惠”等名义吸引报名,实则通过购物回本。
4. 如何避免被坑?
(1)选择正规旅行社
- 查看营业执照和旅游经营许可证,优先选口碑好的大品牌。
- 警惕个人微信、QQ群组织的“野团”,无合同无保障。
(2)仔细阅读合同
- 确认费用包含哪些项目,是否有隐藏条款。
- 拒绝“行程中临时加价”的不合理要求。
(3)保留证据,及时维权
- 录音、拍照、保存聊天记录,遇到强制消费可向文旅局(12301)或消协(12315)投诉。
- 如果被威胁或限制人身自由,立即报警。
5. 结语:旅游不该是一场“智商税”
旅游本应是放松身心的享受,而不是步步惊心的“防骗挑战”。面对低价诱惑,我们要保持清醒,记住“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如果遇到类似“扶贫金”这样的套路,勇敢说不,并积极维权,才能让旅游市场更规范,让骗子无处遁形。
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避坑经验!